头条创作挑战赛
1937年7月7日夜晚,北平卢沟桥边突然响起一声枪响,这标志着日本侵略军早已筹划的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。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遭受的规模最大、最惨烈的一场侵略战争。
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本性暴露无遗,他们妄图在三个月内击溃国民党中央军,实现灭亡中国的野心。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,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出紧急通电,向全国人民发出呼吁:“华北危急!中华民族危急!”号召全国同胞团结一心,筑起坚不可摧的民族统一战线,誓死抵抗侵略者。
在这一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,毛泽东、朱德等红军领导人放下过去的成见,向蒋介石致电,表达红军将士愿意“为国效命,与敌周旋,以保卫国家”的决心。然而,当共产党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争取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时,双方在抗日救亡的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深刻分歧,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指导路线。
展开剩余80%国民党坚持依靠一党专政,单纯依赖政府和正规军进行抗战,采取片面抗战策略;而共产党则坚决主张废除一党专政,赋予人民民主抗日的权利,强调全民动员和广泛参与。
国民党阵营内部甚至有人唱衰:“战必败,再战必亡”;共产党内部也存在部分人误信依靠国民党正规军速胜的幻想。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分裂,严重阻碍了抗日救亡工作的推进。抗战将如何展开、最终走向何方,成为当时举国关注的重大问题。
南京沦陷后,“亡国论”一度盛行,而八路军在平型关、台儿庄等战役中取得的胜利,则让“速胜论”风靡一时。面对这两种极端观点,如何科学分析抗战形势、正确指导全民抗战,成为当务之急。
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撰写一部系统阐述抗战理论的著作,全面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和教训,回应全国人民对抗战前途、策略和方式的关切,明确指明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向。这便是他在延安凤凰山窑洞内撰写《论持久战》的初衷。
关于这部经典著作的诞生过程,美国记者斯诺在其著作《毛泽东传》中有详细记述:那一年,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了大量文字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《论持久战》。这部作品系统总结了自1927年毛泽东首次拿起武器以来的军事思想。
一名警卫员曾目睹毛泽东在窑洞内写作的情景:毛泽东坐在昏暗的烛光下,面容苍白,连续两天未眠,仅吃了一点点食物。为了缓解手臂酸痛,他旁边放着一块石头,时不时紧握以放松手指。五天后,满满一摞写满草书稿纸堆积如山,而毛泽东的体重显著下降,双眼布满血丝。每当他去吃多次为他加热的晚餐时,工作人员都视为一个胜利的时刻,这位全身心投入写作的政治家,实属罕见。
第七天,毛泽东突然因火盆中火焰烧破鞋子而剧痛跳起,但他仍沉浸在思考中。喝了杯烧酒后,他打算一气呵成写完最后一部分。第八天他突感剧烈头痛和晕厥,医生诊断后仍坚持继续写作。到第九天,毛泽东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五万余字的巨著。
《论持久战》涵盖了哪些核心内容?这部军事巨著由21个章节组成,包括“问题的提起”“问题的根据”“亡国论是不对的,速胜论也是不对的”“为什么是持久战”“持久战的三个阶段”“战争的目的”“运动战、游击战、阵地战”“消耗战、歼灭战”“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”“兵民是胜利之本”等,直至最后的“结论”。
这篇经过反复酝酿、布局严谨的长文,以深入浅出的语言、丰富的典故和生动的论证,展现出毛泽东独特的思想风格和文字魅力。文中断言:“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东方历史上前所未有,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成为伟大事件,全世界人民对此高度关注。”
他提出:“战争的进程会如何?能否获胜?是否速胜?持久战为何不可避免?如何进行持久战?最后胜利如何取得?这些问题不是人人都能回答,许多人至今未解决。”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宣称中国必亡,性急者误信速胜论。毛泽东断然指出:“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。”他在文中系统展开持久战的理论,回应了当时的各种质疑。
当有人质疑“前线英勇作战,后方却不得不放弃土地,难道流血不是白费了吗?”毛泽东用生动比喻反驳:“这就像吃饭后还得排泄,睡觉后还要起床,难道吃饭睡觉都成了无用功?英勇作战虽有牺牲,但时间的争取、敌军的消耗、人民的觉醒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,都是胜利的关键。这血,绝非白流。”
毛泽东的语言贯穿整篇,哲理深刻而幽默风趣,这正是凤凰山窑洞里那支定乾坤的笔触,铸就了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著作之一的《论持久战》。
文章结尾,毛泽东总结:“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条件有三:第一,完成中国抗日统一战线;第二,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;第三,日本及其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兴起。对中国人民而言,最主要的是实现民族大联合。”
最有力的总结是: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,最后胜利属于中国——这是我们的结论。”
《论持久战》一经问世,立即成为不朽经典。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军事著作,更是一部深邃的哲学巨著。
完成写作后,毛泽东开始宣讲此书,首先在中共高层统一持久战思想。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,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用近十天时间,详细讲解了《论持久战》的核心内容。
毛泽东以其卓越的语言艺术,妙语连珠、深入浅出,层层剖析问题。他的首次演讲赢得高度认可,连曾经反对他的人也赞叹《论持久战》理论深刻,极具说服力。
演讲开篇即点明:“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决死较量。敌强我弱、敌退我进、敌小我大、敌寡助我多,这些矛盾特点决定了抗战是持久战,最终胜利属于中国。”
他强调军队方针:“基本是游击战,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。”并突出了人民战争的核心:“兵民是胜利之本,战争的力量根源在于人民群众。”
由于听众有限,陈云同志建议印刷《论持久战》以便更广泛传播。最初延安地区流传油印本,仍无法满足需求,后经毛泽东同意,正式印刷出版,并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行。书封面上,毛泽东题写书名,并附有其亲笔题词:“坚持抗战,坚持统一战线,坚持持久战,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。”
关于《论持久战》背后的更多精彩故事,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呈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艾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